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追求的價值觀,就是我們維護自己心理邊界的依據。
本集大綱快速瀏覽
北川景子 房仲女王 三軒家主任。
原配大鬧老公給小三買房子,原配罵足立:你不是一直支持我們家的幸福的嗎?為什麼現在賣房子給我老公與小三?你背叛了我。
我家毀了、離婚了都是你的錯! 任何人遇到這種客人都很難麻煩 很難溝通
你猜三軒家主任說什麼?
什麼是心理邊界?
案例 : 有一客戶和公婆一起住,家裡沒有自己的空間,她在公司裡也沒有發展空間。我:你看在家,在公司都沒有發展空間,這中間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其實,生活上不給自己空間,工作也不敢要求空間,別人就會不斷越界來入侵你的空間,(惡鄰居嗎 侵門踏戶)。想在工作中有空間,先在家里為自己營造一個私人空間。
這個空間是指實體的? 那跟心理的有什麼關係?
連結與投射。心理空間是?
心理空間,就是心理邊界界定出來的那塊兒空間。
要理解心理空間,先理解心理邊界。心理邊界是心理學裡一個常被提起的概念。但學界並沒統一它的定義。即便定義不統一,其實大家都能大概知道心理邊界的意思。
為了幫助理解,我們先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房子吧!!
人的心理邊界,也是有界線。
界線以內是我的,在邊界以內,我是舒服自在的。他人未經允許是次苦跨過我的邊界,我們會不舒服、會難受。
雖然人人都有,但因為它不像物理邊界那麼直觀,而且每人心理邊界之間有巨大差異。
有心理邊界清晰的人,往往工作、生活比較順利,個人幸福感比較高;而心理邊界模糊的人,往往工作、生活裡糾結很多,因為人的大部份問題都來自人際關係。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人際關係的困擾很多來自心理邊界模糊製造的麻煩?
1. 壓縮自己的心理邊界: 在職場上,最典型的就是“爛好人"討好型人格,經常來者不拒的幫,忙越幫越多,多到自己的工作頻出問題。不要以為有天學會了拒絕,就會輕鬆。
那些習慣你幫助的人因為突然得不到幫助而遷怒,你變成不被同事歡迎的人。
另一個壓縮自己空間常見原因,是不會提要求。有個客戶問我,兩個主管要求寫企劃要照A寫,還是B。
直接問不就好了。她說不敢問,怕被罵。很多人跟主管間會有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會讓這些人不敢提出需求或表達自己。主動壓縮職場空間了。
2. 侵入他人的心理邊界: 在職場與生活裡都常見。客戶是公司的部門主管,她來求助是因為工作太多受不了,她什麼事都要操心。她不放心常盯屬下做事,會一直控制下屬。
而另一個入侵他人邊界的情況, 家人之間,譬如說客戶小林問,讀博士要如何規劃?
他自己本身想讀書,但家人都希望他去XX集團工作,因為穩定、有面子、好找老婆。家人的聲音給他了很大的壓力(日本怪物毒親教育虐待)
心理邊界模糊的原因?
文化,我們的文化講關係,對“人”的定義是以關係定義,這種文化是將明確的“自我”疆域犧牲掉,而心理邊界的存在正是定義自我的疆域、自我的空間的,是將我與他人、外物區分的界限。
我們文化定義的人是依賴性的、不獨立的,而心理邊界界定出來的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但追根就底就是:個體是否獨立,能否尊重他人是個獨立的個體。
教幾招來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
1. 對心理邊界保持敏感,保持邊界意識。想要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首先我們得有這個意識,對日常生活裡的慣性保持一種驚醒。
那既然習慣了,我怎知道有問題?
對,所以可以這樣做:
A.給自己建立一種懷疑態度,而不是任何事都全盤接受。
B.信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是最準的,用來判斷邊界最好用的工具。在任何你覺得不舒服或累的感受背後,可能都有自己空間被擠占、自己心理邊界模糊這樣的事發生。
有了這兩點,你可以開始保持一種邊界意識了。光有這個意識還不夠,我們得知道如何維護心理邊界。接下來,教你一個很容易的方法。
2. 用區分權利與義務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心理邊界:權利與義務拿來理清心理邊界卻有快刀斬亂麻的功效。
義務,就是那些必須履行的責任,比如納稅、服兵役、接受國民教育是國民的義務。而權利就是選擇權完全在我,比如結婚。
那怎麼用責任與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心理邊界?
房仲女王三軒家主任。「房仲的職責就是賣房子,我們只對來找我們的客戶負責。你跟你老公的感情問題是你們的事。」摸鼻子走人
早在2000年前耶穌就知道這個方法「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所以原則就是搞清楚責任都是誰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事權利、責任都很清楚,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第3點。
3. 找專業的,幫你了解自己的心理邊界:模糊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可能也沒勇氣去維護。這背後其實是沒搞清楚「我到底是誰、我想要什麼。」
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追求的價值觀,就是我們維護自己心理邊界的依據。
如果想明確自己是誰、想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幸福的人,那麼求助於專業人員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
小虎: XXX 結尾有問題IG / FB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