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4-不準我做,我偏要做是什麼心態?

EP34-不準我做,我偏要做是什麼心態?

當禁止造成反效果時,可以掌握一個叫"越變越不變"的規律

本集大綱快速瀏覽

公園禁止立牌,不準打電動,就翹課到電動間打, 男女生,18禁。

為什麼用禁止常會沒用,甚至會變成反效果呢?

1.禁止是誘惑,激發好奇:禁果效應,亞當與夏娃效應~一種是好奇心理,一種是逆反心理,禁止是一種信號,暗示人們你應該要去嘗試、繼續下去。

人天性害怕的是不確定的、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也反過來利用這種效應,譬如說神棍。

2.禁止是一種強化:心理學著名“粉紅色大象“實驗。閉上眼睛千萬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 

人身上的一些不想要的習慣和行為,很都是小時候在每次的禁止中強化並留下來的。

所以你聽到別人說不可以時,會想到“你想要控制我”,人在保護權利時,就會出現你不讓我做我偏做的行為。

EX:小孩遊戲上癮,跟媽媽對著幹。

3.禁止是為了緩解焦慮:當我們對別人說不可以時,自己內心狀態是怎麼樣的?多數是希望可以控制狀況吧!為什麼要控制?其實是緩解內心的焦慮。

EX:公眾場合不受控的小孩。

因為孩子造成別人困擾,家長焦慮,所以心急就直覺恐嚇禁止,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有時直接解決,省下麻煩。

但往往少了思考,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嗎?當然不是放縱,而是願意嘗試別的方式解決,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都是很好的最佳時機,使孩子獲得啟發。

因為現在被禁止的事,是孩子未來要自己面對的!

那照這樣說,什麼事都不應該禁止、也不必禁止了嗎?

當然也不是。弗利曼實驗:小學生在玩具屋裡玩,對A組溫和:「你們若再玩機器人,老師會有點生氣喔。」

B組嚴厲:「你們若再玩機器人,老師會非常生氣,而且要沒收,讓你們沒得玩!」結果大家都不敢再玩機器人。

過幾天,A組在無人監看的情況下,比較少去玩機器人,B組反而玩更大。

溫和的禁止、提醒或者勸說,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並內化成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產生自我約束作用。

可是不是每個時刻都一定很有耐心的很溫和的吧~
所以當禁止造成反效果時,可以掌握一個叫"越變越不變"的規律看看

什麼叫越變越不變? 越想得到,就越得到與你想要的相反,越控制就越失控。

還記得象與騎象人的故事嗎? 不要用蠻力耍狠…要學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EX:遊戲上癮,打電動可能會是將來的方向,可能某一天也會有別的事吸引他 (譬如交了女朋友),人是有生命的個體,未來是會改變的。不變是有人做了一些事讓它不變。

發展觀是什麼?還有不變是因為有人做了什麼讓它不變?

發展觀的核心概念是,有生命與無生命的差別兩種,無生命對象,不變是正常,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會有變化,有生命的,變是常態,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會不變。

公園的花草樹木,若沒有定期修剪,它們就會亂長,但石雕如果沒有人為破壞,它可以幾十年不變。

有趣的是人,很習慣把人的問題當做靜止不動,孩子成績總是很差,家長看不到進步很著急,所以「以後不準打電動,去補習…現在不考好,以後沒前途」,這就是用無生命的方式對待有生命的對象,所以越禁止越反效果。

習慣把小孩子當無生命的機器,壞了你不修就是永遠壞的。所以沉迷電動遊戲你不管他,他永遠都這樣了。

如果用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孩子在這件事將來可能的發展與變化的機會,你就反而能盡可能的利用這個事情幫助孩子去探索他自己的資源與能力,引導它促成好的變化。

用有生命的眼光去看待,才不會強化了成癮的問題。

那什麼時候或怎麼判斷什麼狀況是可以用這個概念呢?

就是一件事如果長時間不變,那就肯定有人在努力維持著它,所以你不是去想著怎麼改變它,而是觀察誰在這中間做了什麼才讓這個問題不變。

有兩個方法

1.忽視:你反覆告訴自己不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當不恰當的行為再次出現的時候,忽視它,不僅要在行為上,而是要從心底徹底的忽視它,才不會反覆強化行為,那尋求關注的孩子覺得無聊後,自然就沒興趣了,因為你會覺得孩子需要矯正忽略了這只是他成長的過程其中之一,你不斷控制反而強化。

EX:小孩哭鬧~帶出餐廳門外,至少解決了別人異樣眼光帶來的焦慮

2.關注希望發生的行為,並給予強化:忽視要有,正強化當然也要有。增加光明。有了光,黑暗自然就少了。

多把注意力放在好的,積極的希望做到,能夠做到的事情上,那我們的能量就自然的聚集在這些事情上了。

EX:帶出門外,繼續哭鬧,唱起Baby shark

Baby shark

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心急,“慢一點,會更快。 “

小虎: XXX 結尾有問題IG / FB私訊
@Tony:我們每週三晚上七點發佈音頻,喜歡我們頻道,請給我們五星評價,能幫助更多人加入瞭解自我的學習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