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人生的茫然感?

如何解決人生的茫然感?

不管是哪個世代,都有可能會有茫然的感受,根據Cheers雜誌世代生涯調查,尤其出生在1995年後的網路Z世代,更加期望著 「自我實現」卻又強烈感到「對未來的迷茫」。  

今天說的不只是工作上的茫然,工作上的茫然還好解決。我覺得人們有很大的一部份以為這種茫然是工作上的一種無意義感,但是這種茫然其實是一種廣義上的,深層上的孤獨感,其實是對你自己的生命體驗有很大的關係。

我的一個個案在做職涯諮詢時,在第一階段的價值探索,當她觸摸著諮詢工具時,做著做著就哭了,她發現自己其實是有很多選擇,好像突然理解了她其實是自由的,卻強烈感受到自己對自己要什麼的無知,這個也好那個也好,當真的讓她選,她選不出來了。

這樣的人,所謂的「自我」從小到大裝的都是他人的期待、社會期待的拼盤,直到某一天意識到一個人站在空空盪盪的房間,只有自己的回音。

你可以想想我們週遭或者自己,以前沒想過或者沒機會去探索內在,就乖乖照父母的期許、單純一味的順應社會潮流去就學就業 ,上課盼下課進補習班,考試盼進好學校,畢業盼找好工作,工作盼超越KPI,單身狗盼找到另一半,交往了盼結婚,然後買房車生小孩,設這些目標為它們奔忙,好像就是人生的意義,意義感好像永遠是明天,不是現在當下。

然後某一天夜深人靜,喝點小酒後,突然人生走馬燈” 我到底在做什麼?”,”這些是我想要的嗎?”,”跟我有很大的關係嗎?”,”我是誰呢? 我在哪裡呢?

然後就茫然了,孤獨感油然而生。

心靈雞湯說「要為自己而活」,但想想看現實中我們每一刻是真的為自己而活嗎? 

絕對不是!

上班為KPI活,下班老闆客戶CALL又忙一下,假日為孩子出去玩,休息時又要滑手機看看有什麼重要訊息,現實上的生活其實都被一些事情安排好了。

就像有上班才有休假,休假短暫的自由顯得特別珍貴!但這種自由其實是鴿子放風時間一樣,你知道何時該回去,你也知道自己要回哪裡,這樣很安穩。

很多人聽「要為自己而活」,反而造成人生的茫然無意義感。

「要為自己而活」真正的背後代表的是你做的事說的話完全沒人管你, 做與不做,做好或做不好都沒有差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放棄就放棄,你感受不到這件事對誰有意義。

其實想想,如果你的生活沒人給你做主,這樣真的自由時,你敢要嗎? 

自由其實是有重量的也是存在孤獨的

有時候我們會假裝它不存在,你會說 工作親情綁住你了,所以不自由,但事實上根本沒人真的把你綁在椅子上,拿著槍逼你面對這些事,而只是那份自由的代價你不想承受,因為可能會恐慌、無助、甚至承受責難。

就像電影刺激1995的老布魯克斯,關了50年大半輩子習慣了監獄生活,一出獄反而無所適從,一下子體驗到深刻的孤獨與茫然感,又沒法跟它相處,就上吊自殺了。

這時代的變動快又不確定,所以現代人更擅長將這種茫然與焦慮寄情網路,只要不斷滑著手機,就能吸取短暫的安慰,或者向許多成功人士、權威名人尋求指示、答案、價值甚至信仰。

就好需要別人或一個神來告訴你該幹什麼,這樣我們就比較能釋懷。(所以直銷跟宗教團體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是有原因的。)

因為這樣面對生命中的徬徨時,比較輕鬆,但是孤獨感消滅不了,所以這麼做之下,久而久之自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題,那麼該如何解決人生的茫然感呢?

「…一個人的成長,意味著探索新的安住於孤獨的模式」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obert Hobson.

白話的意思是為你的孤獨找到一個讓它住的安安穩穩舒服的家。

你的孤獨喜歡什麼樣的家呢?

你的內心是個房子的話,會是什麼樣子的構造呢?

我們之所以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是來自與他人的連結,前面說的「要為自己而活」,實際上這句話沒有說完,後面接下去的應該是為了自己的<什麼>而活,這個<什麼>就是對某個人、事、物的意義感。

我們人生不是必須做什麼,而是想做什麼,要去嘗試找出位置,最終我們都是靠自己做的事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而且要沒有期望到什麼回報,關係中以有期望的出發,就容易失望。(但不代表沒有回報)

「譬如說我在這裡寫blog,出發點是為了記錄我自己的一些事情,思考與學習並從中成長,當然帶著一點點期望有人看,但即使沒有人也不會影響到我持續寫作。」

至於怎麼找到對某個人、事、物的意義感? 改天再說….

然後接著在這個過程中,『要用自己真正的樣貌呈現』,讓別人了解真實的你,有些人不管是軟弱的、憤怒的、有些壞想法或者曾害怕失去關係中的主導權或者讓不想讓在意的人知道你的癖好….,越隱密越假越不可自拔,就會很掙扎茫然。

「譬如說假設我的blog說的事是假的,抄的,或者文字不是我本身的個性,就算有一票粉絲,那時刻都要帶著被揭穿假面具的擔心煩惱,反而無法繼續。」

「拙劣的文筆反而是我的特色,跳躍的思考路徑是我的特徵,忠實呈現。」

當我們專注於這麼做時,就會在其中建構起忠實的理念主張並產生價值,你自然會吸引到其他跟你有相同理念的人,或喜歡/支持你的理念的人並產生連結,最後建構起意義感。

就像歐文亞隆形容的,你是一艘行駛在夜晚海洋中的船,但隔壁的船燈讓你知道你並不孤獨,這時候的你就成長了,也為孤獨找到一個安穩的家,你的人生也就不那麼會常感到茫然了。自我探索的孤獨,其實是一場與普世價值相反的寧靜革命。

那個個案中的女生,等待她哭完之後,最後還是要鼓起勇氣面對,改變總是很難,因為人性矛盾,也只有先看到然後才有機會。

我跟他說:「好,我們一起伸手來看看燈的開關在哪裡?」然後不慌不張的陪她繼續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