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重點:「我對我負責,你對你負責。我不需要你為我的責任負責,我也不為你的責任負責」
本集大綱:
。夫妻之間該不該完全公開坦白所有?不要有私領域
。兩個人會面臨的共同問題,有時會超過個人邊界
。親密感和個人邊界的概念是什麼
。不破壞感情又不會犧牲個人邊界的方法
。發展邊界的關鍵重點
Hi~本集的文字版會放在好好聽你說的官網,裡面有所有podcast內容,還有職場生涯及自我探索的相關實用文章,還有推薦書籍,歡迎大家一起用聽筆記的方式學習心理學,成為更好的自己,在google搜尋好好聽你說,就可以找到我們的官網
為什麼要講這集,有人會問夫妻之間該不該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私人空間,精神領域,信件,錢包,帳戶,EMAIL,過往的經歷等等等?應該要完全與對方分享?還是說不用,要怎麼做才能不會破壞感情又不會犧牲自己的個人邊界?
個人邊界是指我們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邊界很像底線和原則,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接受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什麼,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那今天來講這個問題。我們從心理學中來找答案,心理學有個特點,就是它告訴你可以怎麼樣,但不會跟你講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是交給當事人自己決定的,這有個好處就是,當你學了心理學,你會越了解心理狀態及關係狀態之後,你也知道有什麼概念跟方法能讓你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活的也比較從容一點,這個觀念我想是每個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應該先有的認知。
好…我自己覺得對多數人來說,在進入生活緊密在一起的關係後,兩個人之間會面臨一些共同問題,這些問題有時的確會超過個人邊界,產生「間隙」,「間隙」是直接產生在信任這個層面上的,間接影響了親密,破壞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1. 雙方的「不同」在日常瑣碎中體驗到更多。
住在一起兩個人在日常瑣碎中暴露出的差異可能會有這幾個。
1.行為模式,一個人做決定當機立斷,另一個人優柔寡斷
2.生活習慣,一個人吃完飯碗先丟水槽,另一個人吃完就一定要馬上洗
3.個人價值觀,一個人支持性別平等,另一個人不喜歡男生太陰柔
4.家庭觀,一個覺得家庭是重心,另一個認為家庭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需要獨處空間
因為生活在一起,要維持感情就去做調整與容忍,容忍的話始終就會碰到個人邊界的問題,碰到個人邊界就要選擇溝通忍耐還是吵架,就變成雙方面臨的很大的挑戰。
2. 生活在一起後會放大對方的缺點
因為一切都攤在陽光下,我們會看到真實的對方他的生活全貌,以前沒住在一起,有些事是沒感覺沒看到的,跟對方生活後,掃地洗衣繳網路費水費電費澆花這些瑣碎的事可能都變你在弄,對方常忘記或著都做不到你認為的標準,就會覺得對方缺點一堆。
真實的生活在一起跟想像是有差距的,在另一半身上,看到與自己想像中不同的部分,甚至發現自己難以忍受的問題,我們會拿放大鏡在看這些事情,感到痛苦。
3. 開始計算付出和回報的重量
一般熱戀的時候,會願意去付出很多,討好對方,維持好形象,改變愛好和生活習慣,直到關係正式確認下來,不用再追了就放鬆下來,慢慢變回原本的樣子,從這時開始因為差異出現,延伸出來人們會去想自己為關係付出了多少,對方又付出了多少。
關係確立後,努力維持對方喜歡的樣子的動能下降,兩個人滿足感降低,相對會出現不滿足的部分,然後開始計較,而計較的過程中,就會失去更多的親密感。
以上幾個問題有時的確會超過個人邊界,讓彼此產生「間隙」,「間隙」會破壞信任破壞關係,親密感就會變少,這個狀況要怎麼辦?我整理了來自心理學家和心理師的建議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先來解釋清楚親密感和個人邊界的概念,這一集的標題「怎麼做才不會破壞感情又不會犧牲自己的個人邊界?」其實看起來「維繫親密」和「保持邊界」好像是兩件事,但本質上它們兩個就是「選擇自由」的概念,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名字不一樣,名字不一樣好像兩個是對立的,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親密關係要好,要好好解決問題的前提,就一定都是保持在兩個人都有「選擇自由」。為什麼呢?
家庭治療大師薩爾瓦多米紐秦,他在《家庭與家庭治療》這本書裡面,對兩個人之間就是邊界與親密感,一邊有或沒有,會變成怎麼樣的關係狀態有很詳細的說明
無邊界無親密就不用講了,就路人啊,完全沒關係。所以只會有三種關係狀態。
I、有邊界無親密 – 僵化的關係:相互對抗和分隔
這樣的關係裡面是有很清晰的角色界定和行為規範的,雙方各自負責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都非常清楚,但是沒有親密感就是,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因為這個關係維繫在外力強制之下,例如,花錢娶外配的夫妻關係,封建社會的奴隸與主人關係,比較傳統疏離的父子關係,這些關係的開始就是靠強大外在強制力來維持的,外在強制力是譬如說傳統文化的制約,或者世代相傳的規定等等,在行為層面,大家都很清楚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如果不遵守規矩,來管你的不只是另一半,還可能是外在強制力的共同利益集團。
那麼在這樣的關係裡面,人只會關心的是:照規矩講對錯,不做深度溝通,把外在的規定當成個人邊界,所以關係雖然穩定,但相處就是一個很僵化的內心隔離的狀態。這種關係很令人窒息的。
II、無邊界有親密 – 纏結的關係:相互控制和依賴
這樣的關係裡面雙方都活在幻想比較多,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彼此也缺乏角色的界定和行為規範,對於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什麼事應該自己做,什麼需要一起做,都沒有一定的界限,完全為對方活,會完全將對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將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情緒。這並不是親密,而是對方離開一點也不行,有自己的意見也不行,有不同就是不親密,就是不對。
例如,一個太太覺得自己人生過不好,她覺得是因為自己選了一個廢柴老公,所以自己必須一直督促自己的先生努力賺錢;反過來先生覺得自己事業上不成功,主要是因為娶了個嬌生慣養的太太,不夠賢惠,不是無條件支持自己創業;相互差評但是又不願意離開這樣的關係;
這都是親密但是缺乏邊界的行為,我不好是因為你不好,你要為我的不好去負責;通過關係的親密性來模糊邊界,通過愧疚來控制。所以這種關係也不行。
III、有邊界有親密 – 彈性的關係:相互理解和包容
這個就是兩個人共同協商,相處時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譬如說家庭守則,各種事情都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釋自己的行為的動機,也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動機,盡責任義務的同時,也能包容人的不穩定性(因為有時候人的狀態不好也容易犯錯),也能透過互動去發掘彼此的價值,兩個人有各自有「選擇自由」,而不是靠對管控來維持關係。
因為人需要自我探索和了解自己,它是一個一輩子在進行的過程,而如果幸運的進入到一段關係中,你探索的會更多,因為在這個階段中的對方就是一面重要的鏡子,在關係中,如果有了維護關係,尊重對方的基本的責任和規矩,就像給一段關係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環境,讓兩個人在這個環境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生命會感到更豐富。
所以,有邊界有親密是一個向上的最好的關係,親密關係要好,要好好解決問題的前提,就一定都是保持在兩個人都有「選擇自由」,也就是有邊界有親密兩個都有。
譬如說一個簡單的生活場景,女友問在打電動的男生「你能陪我出去逛街嗎?我想買個東西」男生說「等我打完這場好嗎?」女生說「好呀,我等你打完,但不要太晚喔。」
對於身在關係中的兩個人來說,這個當下就是他們兩個都最接受最舒服的狀態,因為在這個狀態中,包含著兩個人的「選擇自由」,這個來解釋一下:
1.這個舉例裡面,男生的時間歸他自己選擇怎麼去使用,而他選擇接下來陪女友,這是一種「親密」的表現。(為什麼這就是「親密」的表現?假如社會有個規則是女生要求另一半陪她逛街,另一半就必須馬上去,不然就是違法就要坐牢。這種情況下他沒得選,就算陪了那也沒有了對女生的「親密」的感受了,因為那是約束是命令了。)所以他選擇接下來陪女友,這是一種「親密」的表現,是一種「選擇自由」。
2. 同樣的,女生選擇要等男生,沒有選擇抱怨男生把電動看的比她還重要跟他吵。她選擇等男生打完這一局的電動就是在劃出來自己的「邊界」在哪,同時這也是對男生表現體貼的「親密感」。(假如男生不陪她去逛街,女生必須接受,這樣她就沒了主張自己邊界的權利,也就沒有向對方表達體貼展現親密的機會。)所以女生選擇要等男生,也說了不希望等太晚,這也是一種展現邊界與親密的「選擇自由」。
所以有「選擇自由」才有機會能表現親密,「選擇自由」就是「維繫親密」也就是「保持邊界」,因此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
為什麼先花很大的篇幅講這個?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這樣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在發生。外人只能看到結果然後評論:「這男的不愛他女友,一點都不體貼。」或者反過來:「這女的也太可憐,男人只管打電動」,外人很難真實的感受,他們倆的選擇是兩方都很樂意很心甘情願的,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親密關係,並不是說「放棄」一部分邊界,好像放棄得多一點,親密感才會深一點,這是一個誤解。真正好的關係是兩個人各自擁有「以選擇自由為基礎」的邊界,才可以通過選擇來體現彼此的親密感。
邊界是非常主觀的概念,不同人不同狀態在戀愛中對於邊界的定義是不同的。有些人邊界意識很強,不喜歡私人空間受到任何干擾;有些人特別投入感情,就把自己的邊界模糊了(模糊不代表沒有),培養親密感其實就是去了解尊重對方的邊界,可以把親密感理解成默契,是建立在彼此的意願之上的,而保持邊界恰恰是維繫親密感的前提,所以兩者並非矛盾關係。
回過頭來,很多人以為親密關係是有一個標準規則的,不然就不會像一開頭講的為什麼要講這集,因為有人會問夫妻之間該不該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私人空間,精神領域,信件,錢包,帳戶,EMAIL,過往的經歷等等等?應該要完全與對方分享?還是說不用?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把親密關係想成是規則的產物,有點這麼的思維謬誤。
這通常怎麼來的?
因為在亞洲地區,家庭生活文化的主流就是「坦白交代自己的一切」以及「公開透明」。「我愛你就要讓你放心,為了讓你放心我就對你沒有秘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邏輯。因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希望給愛人安全感,這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思維。
不過坦白與公開透明「一定能」增加安全感嗎?增強安全感就必須坦白與公開透明嗎?難道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給彼此安全感嗎?
譬如說同一個事情三種說法,大家可以套入自己去想一下看看,你也可以跟另一半討論,會很有趣。
假設女人問男人說,你在我之前到底交過幾個女友,要怎麼回答才安全下車?才能既能維持親密感又能保持邊界?
男人坦白的說「我承認在你之前,我有6個。」,好啦~你想後面會被追問多久?
第二種說法「在你之前我有6個,那些都過去了你不用管,現在和你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你說我不用管??是有什麼毛嗎?嗯~~~
第三種說法加一點「邊界」意識說「以前是以前,不管好的或者壞的,都過去了你不用擔心,現在我只在乎你好不好,我們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這三句哪一個能帶給你安心放心,沒有比較沒有猜疑想像呢?給人安全感沒有標準化,我自己認為不一定需要完全赤裸裸的坦白與公開透明,你可以自己跟另一半討論看看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今天這個問題夫妻之間該不該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私人空間,精神領域,信件,錢包,帳戶,EMAIL,過往的經歷等等等等等,實際上就好像在請不相關的外人給你們彼此訂一個規則然後要求遵守。但是,如果真的有這種規則,關係中的「親密」和「邊界」,我相信就不存在了。
因為如果規則是「應該有自己的空間」,那另一半不願意怎麼辦?他的邊界誰來保護?
如果規則是「不應該有自己的空間,要完全分享」,那提出問題的人,他的需求又怎麼辦?這樣的關係就一定可以更親密嗎?這就有很大的問號了。
真正的答案其實前面已經有先透露了,可不可以,要不要,應不應該,這是要跟你的伴侶一起共同商量的,外人的任何答案都不完全適用你們,你們關係中的「親密」和「邊界」,也只有你們自己討論出來的,外人無法干涉。
你跟他說:「我想保留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一些獨立的朋友,還有一些自己的秘密可以嗎?」
如果他說:「好,可以。」這樣個溝通,你們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
他也可能告訴你,他有什麼問題顧慮。而你跟他解釋為什麼這些對你很重要。經過這樣的溝通,你們之間也會變得更親密。
所以要怎麼做才能不會破壞感情又不會犧牲自己的個人邊界?就是不斷的與伴侶商量,溝通想法並嘗試與修正,少用「你」開頭的說話方式,而是用「我」來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既會維繫你們關係的親密感,也會使雙方都保有邊界,互相尊重,它也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因為雙方「不同」所帶來的磨擦。
講到這,希望大家能足以理解邊界與親密的概念與實際的方法,你也可以充份的跟另一半討論今天談到的幾個狀況題,就能充份理解這一part的內容。
1.思考什麼是關係一定會結束的重大因素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自己對於婚姻的觀念等,思考什麼是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絕對不能忍受的東西。一旦有這些,你將毫不猶豫地結束關係。
但結束的重大因素只能是那些真正觸犯到你的底線的事,否則太嚴苛只會讓你自我限制,失去發展「高品質關係」的可能。世界上不存在符合你所有期待的人,不管與哪個人建立關係,都需要經歷溝通理解和相互妥協的過程。
2.從我到我們,保持「共同體」的認知
進入一段關係,就不再只有你或只有對方,所以兩個人要把「我們」當作一個整體去思考,生活大小事都更多的從「我們」的角度上,這會讓你們產生更多的相互依賴感與共同一體感。
3.願意保持「積極錯覺」,對替代性選擇的無視
一段關係是否能夠持續,除了雙方的期待以外,我們難免會在內心不斷衡量,假如沒有現在的伴侶,自己會過得怎麼樣,我們有沒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如果自己跟另一個人結成伴侶,現在會不會更開心。
不管對現有關係的滿意度如何,只要我們認為,失去伴侶並不會得到更好的收益,現在的關係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就還是會留在關係中。
這種願意保持「積極錯覺」的人,不會拿吸引自己的人事物與另一半做比較,因為其中可能會產生一些貶低。這都會給親密關係減少一些危險。
4.邊界不是在玻璃幕牆上貼一張「禁止入內」
一般來說,我拒絕一個和我沒有太大關係的人,不會花費太多精力,但在親密關係中,堅守邊界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拒絕,而是更深層面的交流,因為我們可能會感知與在意對方的失落、難過、不滿。我們也可能會進一步解釋我們為什麼這麼做,甚至把這個決定背後我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感受,包括焦慮、擔心、害怕等告訴對方。
以上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闡述概念,其實白話文說穿了,就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都感到舒服是最重要的,我從來沒聽過誰談戀愛或結婚的會毫無自我,毫無邊界感還能保持快樂親密的。不管在不在一起,結婚不結婚,一個人首先是人啊,正常人都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啊。那種每天固定時間向對方打卡的做法,比如吃飯吃什麼和誰吃要彙報,銀行卡密碼要講,有什麼朋友要完全報告,煩死了,不是嗎?
結尾:
好的,今天就是我的心得,最後來講一講為什麼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心理學?
因為我真的覺得它幫助我,正確的、科學的、邏輯的來瞭解自己,並且能夠對別人更有同理心。而且學習心理學,可以讓你在這個人云亦云的時代中不會隨波逐流,反而能夠在不確定性的時代活的更好。
心理學涉及很多個人內心,生活及工作上的層面,它涵蓋很廣,也很專業,正因為專業性高,所以一般人並不容易學習,所以我才有用聲音當做學習筆記的概念,創辦了好好聽你說這個PODCAST節目,當然這節目並不是要教會你什麼,而是陪你看到你是怎樣的自己,希望大家透過每一集的主題,跟我一起走進心理學的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能做到,我相信正在聽的你,一定也能做到,因為你就是你自己的主宰。
希望你會喜歡我們的節目,如果你對今天這集有什麼感想及回饋,或者認同我們節目的理念,我會非常歡迎你留下你的評價,因為你的支援是我做節目的動力。
同時我也想跟你說,你可以把任何一集分享給你最在意的人,或者你覺得很需要的朋友,你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有機會幫助到你的親朋好友生活過的更好。
你現在收聽的是好好聽你說,每週三晚上七點更新一集,我們下週再見!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