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重點:我們很少有機會在工作中都不會出現討厭的環節或內容,碰到了怎麼辦?。
本集大綱:
。不喜歡的同時也要有成果
。不喜歡,不過不一定要有成果的時候
。重點整理
今天又來到小雞心理學單元,為什麼叫小雞,因為小雞代表我們的內心,需要好好餵養照顧,所以這個單元著重在分享一些簡單又實用的心理學技巧這個層次,內容可以讓你很快理解應用,讓大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平安快樂滴長大。
網路上有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很熱門,就是工作到底要選薪水高的還是自己喜歡的?
一般人工作是為了有收入可以生活不用擔心錢,甚至可以存點錢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當中有部份的人對自己有些期許、有夢想,所以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可是如果這個工作薪水比較低,就會在面對收入的現實,慢慢消耗自己的熱情。
也有的人覺得當然是選薪水高的,喜不喜歡不重要,興趣可以下班發展,可是薪水高也不一定好,你每天都要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久了其實也會厭倦。
其實這些都對,因為這是很個人的,所以不會有統一的答案,針對這個部份,網路有很多文章說
「每天都要贏過昨天的自己」、「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工作應該要讓人越來越喜歡自己,而不是越來越討厭自己」
「工作應該創造自信、成長與價值,而非剝奪夢想的空間。」
這不是廢話嗎?問題是然後呢?怎麼做到啊?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有一份收入更高、心情更好的工作,那當然直接就換工作了,可是現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暫時是沒有更好的選擇的,這份工作盡量不要出現討厭的狀況,或者不要每次都叫我做不喜歡的事情就OK了。
不管現在這個工作你喜不喜歡薪水高不高,我們有時候都會在工作中出現討厭的環節或內容,那對於碰到這種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有沒有辦法做得輕鬆一些,做得更好一些呢?
有,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針對不喜歡的事情,幾個做法,多去嘗試就能改善狀況。
大家可以先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經驗,而且不只是工作,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可以同樣代入
首先,我把不喜歡的事情分成兩種,然後再分別來講它們不同的辦法
1、不喜歡但是必須要有成果
2、不喜歡不需要有成果
有些事我們再不喜歡,也必須做出成績對不對?特別是工作
你不喜歡現在這個專案的客戶窗口,但也必須好好的把他服務好,而且不只你,你還有其他同事跟你一起做這個專案,不小心出問題,那整個團隊績效就沒了。
不喜歡的事,最難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怎麼去克服內心的抵觸感,因為就是不想做嘛!
不想做又必須做,那自然心裡很煎熬,所以只要解決心理的不舒服,就能減少我們抵觸的情緒,我們的壓力就會減少,這樣自然會做得更好。
針對這個,其實有三種做法,可以改善這種狀況:
1、自己訂期限或規則
2、給目標追加更多意義感
3、從結果倒推
1、自己訂規則或期限
人性面對喜歡的人事物,最好像時間停止一樣,會希望永遠都持續下去,面對不喜歡的剛好相反,最好不要有,不然就是越快結束越好,如果永無止境的做下去,那就很痛苦。
先講規則部份
譬如說,假設我們是同事,我喜歡吃辣,不管吃什麼,來一匙辣油我會很開心,但是偏偏你不愛吃,如果每次中午吃飯,不管吃什麼我都強迫你加辣,那你肯定都不跟我一起吃了。
但如果,我跟你說,平常中午跟我一起吃飯,你不吃辣沒關係,但只要吃這家麵攤,你一定要加一匙才會好吃,因為他們辣椒醬是自己特製的,你一定要試才不後悔,那你是不是就比較願意了呢,因為頂多就是這麼一餐而已又不是天天中午,搞不好一試成主顧。
狀況允許之下,你可以自行訂規則,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用接受條件,或者說用遊戲規則來增加對事情的掌控感。
另一個是期限
譬如說,你正在做自己不喜歡的業務工作,底薪不怎麼樣每天跑業務累死主管又逼很緊,但是績效獎金很好,而且年底要到了,年終獎金今年聽說有3個月,你就可以在心裡告訴自己:「
反正做到年底,年終領完我就不幹了,剩3個月,還可以好好拼一拼」。
因為有了時間期限,不喜歡就成了暫時的了,人的心理就更能承受了。
這個方法其實也很像原價1280,特價699,限量99組,他們都是給人一個數字上的確定比較,來緩解內心的不安。
自己訂規則或期限,如果你能掌握這個人性原理,在做事管人帶領團隊,都會很有用。
2、給目標追加更多意義感
如果你給做這件事的目標,加了更多意義的話,不喜歡的感覺也會降低很多,甚至你可能還會慢慢的喜歡喔。
譬如,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如果你把這個工作的意義,設定為我要在5年內(5年是利用剛剛第一個期限的方法)存好頭期款買一間房子,那麼你很可能還會更積極主動做很難但獎金高的項目。
所以,遇到不喜歡的但要有結果的事,賦予更多意義後,你就更願意做這件事了。
如果想破頭不知道有什麼意義可以給它怎麼辦?
很簡單,把這件事的關係人全部列出來,然後寫,做好這件事對他有什麼好處?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誰而做?
意義感的核心,很多人以為是自己,其實這是錯的,意義感的核心其實是別人,為他人而做。至於為什麼,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解釋,反正你只要先記得為他人而做,從裡面去找就對了
突然想到,給目標追加更多意義感,這個對全職媽媽也很有幫助。
很多媽媽都是非常優秀的職場女性,在家帶孩子後就慢慢變得不開心,因為職場能力沒得發揮,一讓她們重新回到職場,之前的沮喪、憂鬱就會消失,這是因為在一件事中,為了誰去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非常重要,這是生命本身的需求。
如果全職媽媽能夠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中,去重新定義工作,重新定義意義感,沮喪跟憂鬱的情緒就會舒緩很多。
3、從結果倒推
前面講了這麼多,都是從起點到終點,終點就是最重要的,必須要有結果,不然也是白做。
如何才能真的把結果做出來呢?
就是反過來,從終點到起點,這個就要用逆向思維了,從結果倒推,導出所需的步驟和資源,再按步驟做出成果。
順向思維做事:條件都具備,條件已知,用已知條件去推導結果,結果未知;
逆向思維做事:結果先設定,條件過程未知,用結果來倒推所需條件,條件未知。
早期很多企業大多都是先購置廠房設備,開工生產商品,佈局市場推廣,狂砸廣告,吸引有需求的客戶購買。
這是過去傳統商業思維跟方法,我們進入這樣的公司,也很容易跟著變成習慣這樣思考。
但是時代不同了,不確定性增加了,速度也變快,以前順向思維行不通了,你看現在有很多一兩年就做起來的大型企業剛好相反,首先鎖定目標客戶,先建市場,然後推廣,最後拿到單再建工廠,這就是倒推佈局。
現在大部份做事情很厲害的人,其實很多是差別在這裡,就是看待事情的順序不一樣,如果你也能養成逆向的思考習慣,那麼你會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大的彈性與機動性,那這樣你各方面成功的機會就會高很多。
那逆向思維有沒有實際的方法可以做到?有,其實步驟很簡單,大部份狀況都適用
1)設定結果
先設定好你要的結果,然後所有的安排都是圍繞這個”結果”展開的。
譬如說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這個月要全勤。
2)倒推步驟
結果設定好,要全勤,然後就會開始倒推產出結果的步驟,應該是要早起,不要遲到,要搭到捷運,騎車開車不要堵車,車子不要壞掉。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在「預演階段」,預先假設會順順的走,你會很清楚,為了產出成果,有哪些步驟是必須的,這樣就可以精準的把時間和資源投入在這些必要的步驟上。
3)發生什麼情況會阻礙結果實現
”預演”階段常常跟現實會有落差,偶爾會有狀況題,所以這時候就要想,什麼情況可能會影響你的結果實現。
假設明天沒有早起,你需要做出的假設是:沒有早起的原因可能是鬧鐘沒響、又熬夜晚睡等等,你就把可能的阻礙因素一個一個盡量列出來。
4)檢查清單
將可能失敗的原因列出來,做成清單,來到最後一步,你要檢查清單,避免可能的失敗。
這就是所謂的做最壞的打算,然後為這個打算做一個備案。
假如說今天你要早起打卡,那麼你的檢查清單應該有哪些呢?
第一、鬧鐘沒響或者壞了,你需要在睡覺前檢查鬧鐘有沒有壞。
第二、睡得太晚起不來,那就是設個上床時間提醒,或者買一個容易入睡的枕頭,讓自己睡眠品質好一點。
美國的海豹特遣部隊每次在進行任務前都要不斷演練整個攻堅過程,直到非常熟悉後才會出動,因為打仗會死人,沒有人喜歡打仗,所以小隊的任務預演越熟練,就能對實際的狀況掌握越多,你越能專注在任務,而不是死亡威脅,這樣隊員的心理狀態就能維持穩定,然後把事情做好。
以上就是做不喜歡的事但要有成果的方法,只要多練習,之後再不喜歡的事,你也更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成果。
接下來,還有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可能要做一段時間,但不一定需要做出怎麼樣的結果。
比如,公司高層一時興起,決定投資虛擬貨幣,可是你說最近幣圈大跌,因為虛擬的穩定性不夠,又沒有像銀行那樣的嚴格法規監管,結果沒辦法很明確的預測,這個風險跟失敗率太高了,但是高層已經決定了,那你就只能照著做,沒有拒絕執行的權力。
這種狀況就是,你不喜歡這種結果沒辦法預測的投資,但是高層還是想試,那代表結果他們會擔,因為這也是新領域,那大致上來說,你怎麼做都行。
還有譬如說去澳洲渡假打工,除非你很愛澳洲,去那裡找機會,不然飛那麼遠打只是為了快速存錢,不太會需要成為一個很強的很專業的打工人,這只是一個過渡工作,而且因為內容工作單一,大多是培養不出專業能力的工作。
對於類似這種不喜歡,但沒有一定要有成果的事,我們怎麼樣可以讓付出的時間變的更有價值?
你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正在這樣的狀況,可以自行代入。
我建議的做法是這樣,它分兩個部份
1、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去觀察整個過程怎麼發生的,而不是關注結果如何
如果這份工作你不喜歡,只是暫時做,你可以把它當做培養自己能力的時機,觀察力是很多能力變的優秀的大前題。
這裡說的觀察是你刻意的去關注你正在進行的事情,去看看跟這個事情所有參與的角色是怎麼做事的,誰做的好,好在哪,這件事為什麼是這樣做,去實驗一些不同的方法。
所以把重心放在觀察整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從過程中提取經驗,增加理解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得到個人的價值提升。
第二個就是具體怎麼做到
有一個方法就是用「框架」的方式運作,它其實沒有什麼專有名詞,「框架」其實就是累積經驗然後系統化,然後複製到下一件同類事情上去用。
比如,我其實不喜歡跟人家交際應酬,但生意總是談出來的,總不能每次要談都要先克服自己不喜歡的心理感受,那不就每次都要先消耗很多精力,先累死自己,更不用說好結果。
所以我就把每次跟人家談事情的經驗整理了過程,把它順成一個合作談判的「框架」流程,把它系統化,就是「談判準備→開始談判→談判結束」的標準流程應該是怎麼樣,你可以畫出來或者你可以單純在腦中進行。
譬如說,談判前要準備哪些?
主推方案是什麼,備用方案是什麼,我的底線是什麼,對方的底線是什麼,對談時我要知道哪些訊息,我該問哪些問題等等等,這些資訊組織起來會建構起一個談判知識系統的架構。
以後我就不用想太多,每一次照著「框架」去做就好了,其他事情也可以照這種方式舉一反三,再複雜的事都能化繁為簡。
有這個框架,一是事情可以進展得更順利,因為你有準備,二是我關注的地方變成是這個「框架」怎麼樣可以變的更好,而不是關注我不喜歡又必須要做的情緒壓力。
這樣的話,每次談完,如果有新的經驗就能更完善這個「框架」,時間久了,談判水準就提高好多,就算不喜歡,它也會被你磨成一把利劍,增加你的能力。
這只是拿交際談判來舉例,套用到其他事情中也一樣,如果從不喜歡的事情中獲得自我提升,這種滿足跟快樂,就會降低不喜歡的感受,慢慢你也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以上就是我們在工作中出現討厭的環節或內容,碰到這種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我們知道了有辦法可以做得輕鬆一些,做得更好一些。
所謂的成長痛就是這樣,不舒服是成長的開始,不喜歡的事有的時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們可以當做老天爺為了要讓我們變的更好而賞賜給我們機會去取得經驗。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當然不喜歡的事,可以跳過,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太多選擇,尤其是碰到生存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做。
任何事情總有方法,只是我們的知識層有沒有到那邊而已,如果因為不喜歡的事,我們就瞎做亂做,那真的一定就GG了!
今天你學會了我建議的方法,只要你去試試,它們一定會有幫助。
1、不喜歡的同時也要有成果
◆自己訂期限或規則
◆給目標追加更多意義感
◆從結果倒推
2、不喜歡,但不一定要有成果的時候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觀察過程,而不是關注結果
◆ 用「框架」的方式運作,照著「框架」去做
好的,這是今天這一集,如果你喜歡,請記得幫我留五顆星,還有文字評價,也歡迎贊助我50元一杯下午茶,你的任何一種支持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你的工作職涯,或者人生徬徨需要解惑,需要傾聽,可以在好好聽你說的官網右下角有一個聊天功能,隨時都可以跟我預約。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週三晚上七點,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囉~~~掰掰,再見 。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