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重點:我們試著改變一個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反而變成問題的養份,讓問題茁壯起來變得更糟糕,這就是焦慮的產生
▂
本集大綱:
。我們為什麼容易焦慮?
。我從焦慮學到什麼?
。怎麼緩解焦慮?
。重點整理
歡迎收聽今天這一集,我是tony 哥,今天我們來聊聊焦慮跟改變的關係
有人留言給我說“老師,聽你的podcast我很有收穫,我一定要更努力的去改變,我要更快的成長!”
其實看到這樣的留言,雖然開心,覺得自己的東西有幫助到人,不過相對的我有點擔心,擔心什麼呢?
擔心你會覺得努力改變跟更快的成長,然後就一定可以怎麼樣呢? 或者就一定不會怎麼樣了呢?
我們常常把「改變」變成一種要求,好像一個人沒有一直進步改變他就是不好的,然後這種認知演變成一種存在焦慮。
很多人在學習成長和自我改變的道路上,常會抱著一個希望:「希望能夠有一天,變成一個不同的自己,那麼我就可以得到……譬如說得到愛;希望有一天,我變得不再自卑了,我就可以獲得想要的生活;希望有一天,我變得更強大了,我就可以活出自己」
好像去掉生命中「壞的」東西,剩下的就會是「好的」,以為去掉了擔心、害怕、煩躁,剩下的就是勇氣、信心、力量然後平靜。
但往往是這種「努力」、「用力」的改變,讓我們陷入新的大腦戰爭跟心理內耗,它會用這種形式發生:
「我討厭現在的自己,所以我很用力的去試著改變,想把那個討厭的樣子從我們的生命裡面刪除掉,可是越用力越它越緊緊的鎖住在心裡。」
這個就是什麼?
這個就是我們試著改變一個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反而變成問題的養份,讓問題茁壯起來變得更糟糕,這就是焦慮的產生,我擔心的是這個。
不要太努力,剛剛好就好,生命中的那些「壞的」東西,擔心、害怕、煩躁,或者其他你想的到的,其實只是看的角度。
對我來說我現在比較會把它當做一種能量來理解。
我記得史蒂芬·吉利根博士(PhD.Stephen Gilligan),他是世界頂級催眠大師,他說:「如果你對身體裡的動物性能量(或者自然能量)沒人性的對待,“它”就對你沒人性的對待。」
當我們把心靈不同面向看作是非人性的存在,那我們對待它們的方式,回應它們的方式往往也是非人性的,例如用排斥、驅趕、逃避、壓抑等的暴力方式。
所以它會反抗啊,會發起革命啊,甚至把命都革掉,像最近自殺的艾成,他給大家的印象都是很好的,這麼好的一個人,充滿愛的人,你看他的言詞,他的信仰,我感覺他是一個想要努力的做一個好人,負責任愛家,照顧人的人,可是越是這樣的人,可能是越努力的想要刪除那些不好的部份,可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越用力就越反撲過來。
它可能造成憂鬱症,憂鬱症反反復復的,有一定嚴重程度的,排除其他身體或精神狀況的影響,絕大多數都是「大腦」的疾病,會漸漸影響大腦功能。也許意志力可以硬撐,讓生活與工作可以過得下去,但是你的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反應能力會慢慢變差、工作出錯率會增加,這些都不是用意志力就可以cover的。
這有點講偏了,我是想說這種想要刪除某些東西的改變是不健康的,我們需要去覺察看看。
以我自己來講,雖然我分享很多心理學的東西跟自己的經驗,但是我其實跟大部分人一樣,我有恐懼,有抱怨,有時候遇到一些挫折也會有很深的迷茫感。
但是我覺得可能差異是在哪? 可能就是我知道怎麼去對抗屬於我的不確定性,去對抗我的恐懼,擔心害怕的一些事情。
用對抗好像不是那麼精準,可以是消化,可以是緩解,降低或平衡都可以,
那如何去消化這種情緒呢?
今天我們是聚焦在焦慮上,所以首先我們要先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容易焦慮。
我的角度會從我對我自己的觀察,然後延伸到社會。
第一個是人的承擔風險能力真的有限
疫情讓這件事曝露出來,很多人都被推著直接面對了自己的脆弱。
可是不管是經濟上的,還是心理上的,我們能夠承擔的壓力是有限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硬撐,撐撐撐但是很難一直保持堅強,所以你可以看到那種處在爆炸臨界點的人很多。
遇到一點問題就會容易緊張焦慮,行為舉止失常,或者遇到一點事,就整個大暴走的人變的非常多。
不要講這些特殊案例了,就拿我自己來講,疫情前,我帶狗狗出門散步都很輕鬆,但是現在,我每天去溜狗運動,我都會很謹慎的避開那些不戴口罩的人,因為法令放寬了,那我自己又中標過,所以我的那種再中標的焦慮感也比以前強很多。
每個人身上承擔的變多了但能力卻沒有增加,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有些焦慮源自於想太多。
我自己就是一個會想很多的人,我本身的個性就是這樣,喜歡思考的人差不多都有這個傾向,早期很容易朝著負面方向想,因為我不想出錯,所以習慣儘量多想一壞的方向,然後有好幾個備案這樣。
但這種習慣根本就是焦慮製造機,而且我發現多想沒什麼用,有些預想的狀況根本超出邊界不切實際,不夠理性了,可是焦慮感已經有了,如果及時的調整就還好,可是如果太強烈,那就會耗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視內在情緒的發生,現在很多人覺得自己最近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到不行,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累積了,只是你沒有發覺而已。
所以這個時代,一定要保持一種對內的覺知真的非常重要。
最後一個,我發現焦慮有時候就是一種潛意識保護習慣,目的是為了逃避更大的問題。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我是在後來回想才發現的,焦慮感是我無意識創造出來的,雖然我不喜歡焦慮。
早期我在剛成立自己設計工作室的時候…那時候案子其實有一搭沒一搭的,當我沒有工作,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有種強烈的危機感迎面而來,然後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然後我的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不面對這個無能為力,在我心裡這是一個boss級的焦慮跟恐懼,我就轉而無意識的創造一些小一點的焦慮來蓋過這個boss級的焦慮。
我開始找我老婆的麻煩,各種方面對她挑三撿四的,製造問題有意無意的增加她的壓力,這麼做當然會造成親密關係上的焦慮,但總比我面對那個終極Boss好過一點。
我是後來才發現的,當下其實是不知道,現在想想覺得那樣的自己真的太差勁,不過一方面是外在的環境影響造成的壓力,二來是對自我的覺察不夠,現在已經改善很多了,不過是不是改很多要我老婆說的才算啦~XD
如果你問我這些年焦慮教會了我什麼,我覺得我的內在平靜感和耐心提高了很多,以前年輕的時候遇到問題很容易急躁,然後情緒很強的時候會直接發洩出來,結果把事情搞砸,但現在我會把思緒用在關注事情本身,因為焦點轉變,所以我也不用花太多心力去刻意掌控情緒,我會在後面才去消化情緒。
當然我不覺得自己變得樂觀,也不是不會焦慮,只是我在焦慮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第一個是生活是一個日復一日的持久戰,如果你沒有好的心態跟知道調節的方法,你就要面對長期的不舒服甚至痛苦,這種痛苦跟你的生活一樣會轉變成持久戰。
第二個,人容易高估自己的堅強,也低估自己的脆弱,因為疫情的關係,讓人類共同面對這個課題,能夠適應下來的人,關鍵都在於是不是願意花心思去找經歷中的養分,幫助自己找到一條更為平靜、耐心的道路。
第三個,我覺得有時候過於努力的抓住一些東西,其實只會增加焦慮。
心理健康最重要,沒有健康,一切都是多講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真的意識到這件事,就能夠從當下的解放,更加從容跟自由。
只有這樣,改變才會自然的改變。
我把它分為自己與社會兩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先講自己,那就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好該做的事情,增加實作經驗來掌握對這件事的理解與熟悉程度。
不過,看書,上課,聽演講,把聽到看到的東西光是化為知識其實是沒有用的,沒有通過行動變成自己的經驗,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懂得。
可能瞭解了某個知識點,以為自己理解了,但其實只有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用自己學到的這個知識解決問題了,才會有一種「原來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啊」的頓悟。
不管你讀過多少行為改變、習慣養成的書,如果不實踐,就基本不可把行為改過來。
這也是瑞達利歐在《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中強調的。
譬如說我長年學習心理學,我看很多書、上課跟講座,但是如果我沒有開始做podcast,我就不會有對自己更深的理解,我也不會更了解之前所學的東西到底是在講什麼?
當我為了更理解而開始做podcast之後,我就必須為內容去進行寫作,我就會在寫作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很多問題。
一方面是再一次用知識跟經驗去進行自我探索,一方面是我要面對寫作上內容主題、文章結構還有將思維轉化為口語化的難度,還有時間不夠用等等的各種挑戰。
不過,雖然有這些困難,我還是覺得做podcast是我今年做的最好的決定之一。
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定期的透過輸出自己的思考,認識了一些新朋友,還有大家的鼓勵,這些讓我覺得真的蠻開心的,也有動力持續產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另一方面意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問題暴露出來,有時候是對成長很好的養份。
怎麼說呢? 就是如果我不寫作,不做podcast,我對自我就不會更了解,我的寫作能力就不會進步,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去學習新事物,才會知道自己以前在原地打轉。
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就會想去解決問題。譬如說寫作卡住了,就把以前看過的書,聽過的課再拿出來看,如果理解不不夠,就再更多去看書、聽課等等的,想想怎樣更好的去拓寬自己的知識庫。時間不夠,就會想怎麼樣優化製作節目的時間,做好時間管理。
為了製作節目,我發現自己也增加了對生活上的事物的敏銳度,會更去觀察自己和身邊人,會習慣性的去察覺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跟行為。
比如我一開始可沒有想太多,比如寫什麼內容,需要什麼素材,專注哪個領域,給別人傳遞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但是在寫的過程中,我就會不斷去思考這些問題。
在這個做podcast的點點滴滴中,我明白了緩解恐懼跟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做的,不是用想的」。
先做再說,開始比完美重要,先有20分,再來60分,才會有70、80分。
如果只是想,就永遠只有10分,當然你不一定要做podcast,而是你生活中焦慮的來源是什麼呢?先去探求看看,然後試著去做些什麼,不管做什麼都好,就算源頭跟你做的事彼此沒有直接的關係也可以,頂多效果沒那麼直接而已,但是你對自我的效能掌控感會增加。
這樣講可能還是很抽象,譬如說我英文不好,但是我跑去健身,這樣可以嗎? 英文不好不是應該去學英文嗎???? 一般人會這樣覺得,英文跟健身~這兩個看起來牛頭不對馬嘴,其實健身也可以,英文不好的焦慮雖然還是會出現,但是身材變好會補回這部份自信,你可以自己試試看。
當然我不是說要故意這麼做,而是當你不知道該做什麼的話,就挑一件你願意做的去做就對了。
這是個人的部份,再來是社會的部份。
社會就是你以外的群體,心理上的問題,有時候獲得別人的支持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
找一個朋友聊天,雖然不一定能安慰多少,但有個人跟你說說話,也會比一個人好很多,這個就是社會支持系統最基本的力量展現。
如果你說我都沒有朋友怎麼辦?
免錢的你就上Dcard,去一些留言比較溫馨的網路討論區也可以。
因為如果自己面對,自身的負向信念只會在自己這個封閉的思維系統中重複迴圈,不容易走出來,心情不好的時候,多找人說一說,如果朋友無法理解你,或者接不了你的情緒,那就找找專業的人來,也可以。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呢?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留有一個這種管道真的非常重要。
以前很少人會聽身心靈的東西,甚至心理學根本冷門,但是因為疫情,身心靈的需求變很多很多,社會支持系統對我們來說是不可少的資源,它意味著我們被更大的團體照顧和支持,我們在感受上不會覺得是自己孤獨的面對一些困難和痛苦,這種歸屬感也能從精神上給人希望,這是獨自一個人很難獲得的東西。
好的,這是今天這一集,這是我自己的筆記,分享給你,如果你喜歡,請記得幫我在apple podcast留五顆星文字評價,也歡迎贊助我50元一杯下午茶,你的任何一種支持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你的工作職涯,或者人生需要解惑,需要解決,可以在好好聽你說官網,隨時都可以跟我預約。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週三晚上七點,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囉~~~掰掰,再見 。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